close

昨天才被助教的爵士"數學"轟炸到頭暈腦脹,回家後整個昏昏欲睡,還疑惑了一整晚:
" 這樣真的是學音樂的方式嗎? " 感覺只是頭腦體操而不像在作音樂。
沒想到今天上史麥克老師的課就得到解答。

史麥克老師說:

要看看自己的天份是在天平的哪一端比較多? 有人更多是靠直覺來演奏,有人是偏向用理論來演奏,如果了解自己是哪一種類型,就刻意去培養天平另一端的能力,讓兩種能力相輔相成。

史麥克老師以自己為例: 他說他是比較偏直覺型演奏的樂手,高中時從來沒有老師和他解釋過理論,但是他依像可以"掰"出聽起來很像的音樂,
但後來學習了那些理論之後,它們補足了"掰"功作不到的地方。

BINGO!完全回答了我昨天的困惑!
整理出幾個心得 (原諒我後來一整天都在研究學術寫作的風格,今天寫文章一點都不感性)


1. 就教學來說,教育家"深入淺出",而且他們先會從動機心理層面著手;解決了心理層面之後,學生的學習動機自然更強。

2. 這讓我想到在爵士編曲的過程中,許多爵士人都是直接從理論下手:
看到一個和弦,先想出哪幾級音比較重要? 哪幾個音需要解決? 把音都填空好了再拿去音樂軟體上嘗試 ( 國外音樂教育和亞洲不太一樣,很多人都是到大學才有機會學鋼琴 ) 而我一開始則是在直接鍵盤上嘗試,把喜歡的聲響寫下來。雖然這樣得到的結果也很不錯,但是十分耗費時間,後來使用理論的輔助下可以馬上知道許多音該去的方向,而且得到更符合爵士樂的聲響,有些和聲"外"音使用理論去推論,竟試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我猜想,因為自己是古典出身的,我們太習慣看譜,當然,我們也分析樂曲,但是因為古典樂手不用像爵士樂即興演奏必須"立即"創作,需要在零點零幾秒之類反應,甚至很多人可以厲害的棋士在好幾步之前就想好整個"攻略",難怪史麥克老師會說: "理論想的慢就是沒用的理論!(slow theory is useless theory)"。

我也遇過有古典背景的爵士人,他說他經過了爵士訓練以後再回頭看古典的作品得到更多的樂趣----
更貼近作曲家的創作過程以及更了解音樂產生的本質。

佩服史麥克老師!!!!! 很想和他一直學下去,但在現實以及經濟壓力之下,這件事應該是不太可能實現了.....Orz.....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azzly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